
2012年之前,土生土長在桃源村的郭海松,像當地許多的80后青年一樣,涌入到打工的洪流之中。在11年的打工生涯里,他做過油漆工、縫紉工,憑著吃苦耐勞、敢于挑戰的精神,很快為家庭擺脫了貧困,并有了數萬元的積蓄。
2011年,他從網上看到一位外地農民,連續10年堅持在山林里散養蛋雞,如今成了當地的致富能手。老家成片成片的松樹林,最適合散養蛋雞,況且從里面養出來的蛋雞和產出的雞蛋,成本低,味道鮮,營養價值高。他頓時萌生回鄉創業的念頭。
2012年1月,懷揣創業夢想的他,毅然辭掉在外面的工作。鄉親們得知他要回鄉創業后,一致同意將組里1700畝的松樹山,無償提供給他養殖蛋雞。同年2月,帶著鄉親們的祝福和期待,他在這片松樹林里建起了簡易的蛋雞散養基地,并一次性購買了500只蛋雞。
了解養殖的人都知道,防疫是養殖環節中的頭等大事,需要傾注大量的精力,否則難以成功。小郭深知這一點,只有初中文化的他,通過加強網上學習,很快掌握了養殖技術,并在不斷的實踐中,摸索出醫治雞腸道病、呼吸道疾病的最佳方法。
因為有了技術保障,他散養蛋雞在當年就獲得成功,并從第一年的500只,發展到第二年的1500只、第三年的4000只,到2015年已發展至10700只,產蛋數量達60萬枚,年純收入在20萬元以上。2015年,他成功給土雞蛋申請了注冊商標。
小郭特別能吃苦,每年2月從外地購進剛出殼的雞苗后,他都親自在雞棚里值守,調節溫度,疏散擠堆的雞群,防止小雞被凍傷和踩踏,一干就是連續3個通宵。
給小雞防疫更是馬虎不得,在小雞出殼兩個月內,他每隔7天都要給小雞輪流進行一次防疫,最多時,一天要給3000只小雞注射疫苗。之后,再隔兩個月給雞輪流注射一次禽流感疫苗,直至雞出欄。從2012年至今,在關鍵環節上,他都是自己親自干。他說,親自動手給雞做防疫,一是可以降低養殖成本,二是利于全面掌握雞的健康狀況,三是可以從中積累養殖經驗。
小郭給蛋雞喂養的飼料,都是從當地村民家里購買的玉米、稻谷和米糠,無任何污染。由于他養殖的蛋雞及雞蛋品質好、味道鮮美,網上訂貨、上門訂貨的客戶應接不暇,產品每天都是供不應求。他通過QQ、微信等新媒體平臺,將產品直銷到上海、浙江、廣州等8個省市。
看到他回鄉創業成功后,當地一些長期在外打拼的青年,也想回鄉從事家禽養殖,但苦于不懂技術和找不到銷路。他得知后,主動伸出援助之手。在他的幫助下,5位回鄉青年都成功創辦了自己的蛋雞散養基地。2014年12月,他聯合5家基地成立了家禽養殖專業合作社。前不久,他被縣里授予“科技示范戶”。
吃水不忘挖井人。創業成功的他,不忘回報社會和關心他的父老鄉親。從2014年開始,他堅持給當地多個敬老院贈送新鮮的土雞蛋,僅在去年就贈送土雞蛋3000枚。
在鄉親們眼里,郭海松就是一個“雞王”。一年到頭,他幾乎天天跟雞在一起;每天清晨,他都會扛著裝滿飼料的袋子,鉆進茂密的松樹林,一聲吆喝還未落下,成群結隊的蛋雞就像眾星捧月似的,從四面八方跑來,圍住了他……
“明年將建一個養殖規??蛇_5萬只雞的基地,爭取年產蛋量突破300萬枚……”談及今后的發展,“雞王”郭海松信心滿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