浙江大學、中國科學院專家領銜的多國聯合研究團隊發現了控制大豆籽粒大小、含油量和蛋白含量的關鍵基因,這項發現對于通過分子育種提高大豆產量及品質有重要意義。
01
高產高質的密碼:“甜10”基因
浙江大學和中科院遺傳發育研究所等團隊協作攻關,發現了大豆高產高質關鍵——“甜10”(SWEET10)基因,該基因在控制大豆種子發育和油分積累方面起著關鍵作用。研究發現,若將“甜10”基因敲除,百粒大豆種子的重量降低40.2%, 油分含量降低40.7%,蛋白含量提高32.1%。若在栽培大豆中提高“甜10”基因的表達,百粒大豆種子重量及油分含量都會顯著提高,大豆單株產量可提高11%至20%。
02
我國大豆種植小史
大豆已有五千年的栽培歷史,原產于中國。最初的野生大豆籽粒小、含油量低、蛋白質含量高,是雜草形態。經過長期育種選擇馴化后,栽培大豆籽粒大、含油量提高,現在已經廣泛傳播到世界各地,是世界性的重要糧食經濟作物。農村的朋友可能有感覺,二十多年前田里地里還總能見到大豆,那時候幾乎家家戶戶都會種,但是現在基本很難見到大豆的影子。這是因為我國耕地資源有限,和三大主糧相比,大豆產量明顯較低,以我國目前的種植水平來估算,大豆畝產約120公斤左右。為了將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,我們優先保障了水稻、小麥和玉米的種植面積。而發源于我國的大豆不得不因為產量低被犧牲掉,大部分通過進口滿足所需,以便節約出大量耕地用來種植相對高產的主糧作物。

如上圖所示,長期以來,玉米的種植面積大大擠壓了大豆的種植面積,這就是大豆從我們視野里減少的原因。
03
“甜10”基因或可降低大豆進口量
隨著大豆種植面積和產量的下降,我國畜牧業卻迅速發展,飼用的大豆需求就緊跟著直線上升,國內大豆產量遠遠不能滿足所需,要靠大量進口來彌補,因此我國大豆的需求高度依賴于國外進口。
以2018年為例,我國大豆總產量為1600萬噸,進口8806萬噸,總消費量是10470萬噸,進口量占到總需求的84%,同時占到當年國際大豆貿易總量的六成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