隨著天氣轉暖,已有一簇簇油菜花搶先盛開,盡管比往年來得晚些,但春日好景或許會遲到,卻不會缺席。站在石坎上的觀景臺,余雄富向記者描繪著不久后的畫面:“到時候,漫山遍野金燦燦,來的人可多了,路上全是車。”
余雄富是浙江省開化縣大溪邊鄉上安村的黨支部書記,這里是開化縣最偏遠的村莊之一,距縣城近百里,曾是省里的重點貧困村,村域山高坡陡,耕地缺水易旱,老百姓形象地叫它“斗笠田”,東一攤、西一撮,辛苦勞作一整年,收入還捉襟見肘。
“眼下不一樣哩,可以‘一地三吃’:夏種高粱、冬種油菜,此謂‘兩吃’;春覽菜花黃,秋賞高粱紅,賣風景為‘第三吃’。游客來了,生意上門,土燒酒、菜籽油往后備廂一搬,市場就在田里頭。”駐村干部鄭建平搭話道,他跟余雄富是“好伙計”,感慨頗多。
山區經濟發展何其難,上安如今柳暗花明又一村,可十多年前,也走過不少彎路。2008年,余雄富剛回村當村干部,500畝的山地咋長出“金疙瘩”,是個心頭難事。
起先種高山蔬菜,看外頭市場行情不錯,可山高路遠,渠道沒打通,最終豐產不增收。后來搞景觀農業,梯田里種向日葵,方圓十里新花樣。營銷沒做好,開花美是美,游客沒來幾個,關鍵只開花不結籽,竹籃打水一場空,還搭上人工物料。
可余雄富不服輸,屢敗屢戰,東尋西找致富路,還真得一妙計:種高粱。做成高粱酒,效益不會差,暫時銷不出去就屯著,反正越陳越值錢。余雄富滿腔熱情,可老百姓真不敢輕易嘗試了,“三吃螃蟹”的任務落到了黨員頭上。
所幸,頭年順風順水,240畝高粱地平均畝產有千斤,當年就賣了140萬元的白酒錢。開了好頭,2016年擴種時,無需村干部多言,有余力的農戶齊刷刷跟上,很快復墾出200多畝的拋荒地。加上打時間差的油菜輪作,這兩項收入便人均增收1.5萬元以上。
最關鍵的是,還解決了剩余勞動力就業問題。60歲的村民余忠祥種了三畝多高粱地之余,還負責村集體“生產隊”男女工的派活。他說,一年到頭,從開溝、除草到施肥打藥,村民光勞務收入就有200多萬元。自個種點高粱,再加上零活,不少村民年收入三四萬元不在話下。
不光自個兒富,大溪邊12個村還結成高粱紅黨建共富聯盟,成立名為“開化六都”的強村公司,做大集體經濟。目前,全鄉種植了4200多畝高粱,成為浙江連片種植面積最大的高粱基地。產能提上去,產值如何跟得上?縣里國企“兩山集團”來了,與強村公司合股建了個“共享酒廠”,今后負責統一加工、品牌營銷,這讓大伙更放心。
值得一提的是,高粱還紅到了山的另一頭。大溪邊鄉與杭州淳安縣楓樹嶺鎮地緣相近、文化相親,如今產業也相通,同樣種起高粱、賣起白酒。大溪邊先行一步,有不少“紅高粱師傅”常年走動。兩邊一“聯姻”,構建跨區域聯盟,成了紅高粱的共富示范帶。
大溪邊鄉黨委書記夏增龍告訴記者,現在兩地共建科研基地,與高校院所合作,探路新品種、新技術、新模式,并爭取在釀造技術、品牌營銷上更進一步,未來將形成更多的合作共富機制。
記者采訪當天,“紅高粱小鎮”就來了“新客人”:幾個尚在試驗中的“稻高粱”品系,首次走出“閨門”,從杭州鄉村“遠嫁”到大溪邊,據稱其產量、口感和品質特征都較為出眾,這次先行小面積試種。類似試驗每年都有,在大溪邊鄉,產業氛圍漸入佳境。
在夏增龍看來,目前“一地三吃”中,“賣風景”仍為短板,“地有限、產量有限,但三產融合前景無限。每年,來上安梯田的游客有10多萬人次,背靠錢江源、緊鄰千島湖,如何引來人、留住人、留下心,又怎樣讓更多老百姓參與創業創富,這里頭的‘金山銀山’值得好好挖。”